生肉馅的制作工艺及配方
素菜馅的工艺说完了,我们今天来说说肉馅,肉馅是大家最关心的馅料,在各大平台上,肉包怎么做,也是被朋友们问的最多的,在有的铺子里,肉包是看家的东西,大部分消费者在买包子的时候,还是以买肉包居多。
去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鲜肉馅如何制作的文章,今天我们把当时的那篇文章再拿出来,再结合朋友们的回复的问题,做一些补充,希望本篇文章,结合上一篇文章,能基本说明白肉馅的调制方法。
节目预告: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说了做肉馅的四个部分:选料、加水、调味以及掺冻。
今天我们就从这四个部分对上篇文章做个简要的总结和补充。
一、选料
生肉馅要求是鲜香、肉嫩、多汁,这与选料的好坏有着密切关系。在这里我们就不说什么理论了,猪肉一般选择“前腿肉”,最好是选择猪前腿上段部位的肉,这个部分,有瘦有肥,瘦里夹肥,肉质细嫩制成馅心,鲜嫩适口。选择这个部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个部分的猪肉吃水相对较多,成本相对较低。
当然了,只有前腿肉做包子肯定是不行的嘛,还需要有肥膘,一般都是选择冻膘,至于比例问题嘛,这个根据包子的成本核算而定的。
二、调味
调味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根据各地的口味的不同而不不同,不过还是有人会问,李记你到底放多少盐,多少酱油。呵呵,今天李记也准备了一个相对糙一点的调料配方供大家参考。
配方(仅供参考):
肉:500g,
酱油:80-100g,
精盐:15-20g,
芝麻油:50g,
味精:2-5g
黄酒:10g
葱姜:适量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这个配方里面没有水的量,肉也没有说明比例,肉和水的比例其实是相对的,这个配方给出的,其实是我们北方口味的包子一个概念化的比例数字,在你调馅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下。至于投料顺序、注意事项等问题在前一篇文章中有很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加水
又称打水,是使肉馅鲜嫩的一个办法。加水量的多少,是个关键,水少不黏,水多则澥,加水量应视肉的肥瘦质量而定。以猪肉为例,前腿肉吃水较多,五花肉吃水量少,有时候即使同样都前腿肉,不同的部位和质量,打水量也会不同。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窍门,冷藏后的肉馅,吸水量要比新鲜肉吸水量高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个试验,试一下。
肉馅加水搅拌后,能形成黏稠粥状。加水搅拌时,先把肉摊开,逐渐加入水(即分几次放入),顺一个方向,边搅边加水,搅到水加完,肉质起黏性为止。肉馅拌和好以后,须放入冰箱内冷藏1-2小时再使用。
有朋友曾在上一篇文章后留言问我,肉馅中如果加皮冻话,那还加水吗?
这个问题就我的经验来看,从口感上来说,打了水的肉馅可以避免变干、变柴,口感会更鲜嫩。我也试过不打水的肉馅,个人感觉还是打水以后的肉馅更好吃,更有口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打水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四、掺冻
冻也叫“皮冻”,又叫“皮汤”,就是把肉皮煮烂、剁碎,再用小火熬成糊状,经冷冻凝结而成的“冻”。它在肉馅制作中是重要原料之一。它的作用是馅中加入皮冻,馅料可以成为稠厚状,便于包捏;加热成熟溶解,馅心的汤汁增多,味道鲜美。这是一种增加汤汁、便于包捏、提高口味的重要方法。
制皮冻的原料,主要是猪肉皮。所有动物的皮都含有一种叫“白明胶”的物质,这种物质加热熬化,冷却就能凝结成冻。但猪的肉皮“白明胶”含量较多,一般都用它来制皮冻。
肉皮鲜味不够,在制皮冻时,如只用清水熬制,则为一般皮冻;高档的皮冻,则要用火腿、母鸡或干贝等鲜料,制成鲜汤,再熬肉皮成冻,就成为鲜美的皮冻,可用于小笼包、汤包等。
馅料内加冻量,根据面皮性质而定。一般半发和死面的包子,掺冻量可以多一些。一般每500g馅可以加250g左右,而大发面的包子,掺冻量则应少一些。一般每500g馅掺150g左右。否则,馅内汤汁太多,易被皮坯吸收,容易发生穿底、漏馅等问题。
五、皮冻的做法
上一篇文章发表后,很多朋友都在问皮冻如何去做,今天借这篇文章,将皮冻的详细做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一般皮冻的具体制法是:
肉皮去毛,洗净,放入大锅内,加入清水(或骨汤),没过原料,把肉皮在开水中略煮一下,取出投入冷水中浸一浸,再放回锅中熬煮,经过冷水刺激后,较易煮烂,煮烂后,取出,用刀剁碎(或用绞肉机绞碎),再放回原汤锅内,加葱、姜、黄酒(黄酒用量约合肉皮量的1/3)等,见开,移小火慢慢熬,边熬边撇去浮上来的油污等。一直到熬成稠糊,盛入盆内,冷冻凝结即可。
皮冻的加水量的参考比例为1:(2-2.5),即每500g肉皮加水1000~1250g。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放回原汤锅中熬时,一定要改用小火长时间加热,才能把汤水中鲜味吸入皮冻内;
第二,盛放皮冻的器皿,必须洁净,否则极易变质;
第三,制好的皮冻,不宜再接触水分,皮冻遇水就会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