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
(方形环棱螺的俗称)
螺蛳(Bellamya quadrata),是方形环棱螺的俗称,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又有湖螺、石螺、豆田螺、金螺、蜗螺牛等的别称。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中文学名:方形环棱螺
拉丁学名:Bellamya quadrata(Benson)
别 称:湖螺、石螺、豆田螺、金螺、蜗螺牛、丝螺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亚 纲:前鳃亚纲
目:中腹足目
科:田螺科
属:环棱螺属
种:方形环棱螺
又 名:方田螺
古籍介绍
【螺蛳的功效介绍】:螺蛳 (《纲目》)
【异名】蜗篱(《别录》),师螺(《本草拾遗》),蜗蠃(《纲目》)。
动物形态
方形环棱螺,又名:方田螺。
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厘米,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螺蛳头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平滑,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
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
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能缩入壳内,缩入后,其厣即将螺壳封闭。
生活于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
以藻类及其他植物的表皮为食。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入药
药用价值
【性味】甘,寒。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本草拾遗》:寒。
③《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气寒,有毒。
【归经】《玉楸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煎汤或捣汁饮。外用:捣敷。
【宜忌】①《本草汇言》: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并有冷瘕宿疝,或有久溃痈疮未敛,不宜食之。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宜: 水肿,黄疸,痢疾,痔疮,风热目赤翳障者宜食;尿路感染者宜食;醉酒者宜食;痈疖疔疮者宜食。
忌: 螺蛳性寒,故脾胃虚寒者忌食;风寒感冒者忌食;女子行经期间及妇人产后忌食;胃寒病者忌食。
【选方】①治黄疸、酒疸:小螺蛳养去泥土,日日煮食饮汁。
(《永类钤方》) ②治黄疸吐血,病后身面俱黄,吐血成盆,诸药不效:螺十个,水漂去泥,捣烂露一夜,五更取清服二、三次。
(《小山怪证方》) ③治五淋、白浊:螺蛳一碗,连壳于锅内炒热,淬以好白酒三碗,煮至一碗,取螺以针挑肉食,仍以此酒下之,食之二、三次。
(《扶寿精方》) ④治白游风肿:螺蛳肉入盐少许,捣泥贴之。
(《摘元方》) ⑤治痘疹目翳:水煮螺蛳常食。
(《济急仙方》)
本动物的陈旧螺壳(白螺蛳壳)亦供药用。
功用主治
治黄疸,水肿,淋浊,消渴,痢疾,目赤翳障,痔疮,肿毒。
①《别录》:主明目。
②《本草拾遗》:汁主明目,下水。
③《日用本草》:解热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疮肿。
④《次膳正要》:治肝气热,止渴。
⑤《纲目》:醒酒解热,利大小便,消黄疸水肿。
治反胃,痢疾,脱肛,痔漏。
⑥《玉楸药解》:清金利水,泄湿除热。
治水胀满,疗脚气,黄疸,淋沥,消渴,疥疾,瘰疬,眼病,脱肛,痔瘘,痢疾,一切疔肿。
营养成分
(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称  | 含量  | 成分名称  | 含量  | 成分名称  | 含量  | 
可食部  | 37  | 水分(克)  | 83.3  | 能量(千卡)  | 59  | 
能量(千焦)  | 247  | 蛋白质(克)  | 7.5  | 脂肪(克)  | 0.6  | 
碳水化合物(克)  | 6  | 膳食纤维(克)  | 0  | 胆固醇(毫克)  | 86  | 
灰份(克)  | 2.6  | 维生素A(毫克)  | 0  | 胡萝卜素(毫克)  | 0  | 
视黄醇(毫克)  | 0  | 硫胺素(微克)  | 0  | 核黄素(毫克)  | 0.28  | 
尼克酸(毫克)  | 2  | 维生素C(毫克)  | 0  | 维生素E(T)(毫克)  | 0.43  | 
a-E  | 0.43  | (β-γ)-E  | 0  | δ-E  | 0  | 
钙(毫克)  | 156  | 磷(毫克)  | 98  | 钾(毫克)  | 75  | 
钠(毫克)  | 252.6  | 镁(毫克)  | 178  | 铁(毫克)  | 1.4  | 
锌(毫克)  | 10.27  | 硒(微克)  | 16.95  | 铜(毫克)  | 1.52  | 
锰(毫克)  | 1.05  | 碘(毫克)  | 0  | 
成分名称  | 含量(毫克)  | 成分名称  | 含量(毫克)  | 成分名称  | 含量(毫克)  | 
异亮氨酸  | 277  | 亮氨酸  | 486  | 赖氨酸  | 378  | 
含硫氨基酸(T)  | 252  | 蛋氨酸  | 120  | 胱氨酸  | 132  | 
芳香族氨基酸(T)  | 537  | 苯丙氨酸  | 297  | 酪氨酸  | 240  | 
苏氨酸  | 305  | 色氨酸  | 84  | 缬氨酸  | 318  | 
精氨酸  | 491  | 组氨酸  | 131  | 丙氨酸  | 432  | 
天冬氨酸  | 668  | 谷氨酸  | 1020  | 甘氨酸  | 466  | 
脯氨酸  | 214  | 丝氨酸  | 281  | 
【名家论述】《本草汇言》:螺蛳,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利大小肠之药也。
顾汝琳曰: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因风因燥因火者,服用见效甚速。
惟堪煮热,挑出壳,以油酱椒韭凋和食之,不杂药料剂中。
养殖技术
田螺通常生长在稻田、湖泊、池塘、沼泽及河沟等处,自然利用时可掌握其生活规律适龄时捕捞。
田螺人工养殖技术要点如下:
生活习性
螺蛳常栖息于冬暖夏凉、底土柔软、饵料丰富的湖泊、池塘、水田和缓流的河溪中。
它的最适生长水温在20~25℃左右,水温达15℃以下和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
10℃以下时即入土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回复至15℃以上时其复又出穴摄食。
人工养殖田螺可开掘专用池饲养,也可利用自然的稻田、沼泽、沟渠,还可同鱼类混养。但要求养殖水体无毒、无害、无污染。如利用稻田养殖,则不可施用农药,不能犁耙,且应进出水口安装铁丝或塑料隔网,以便进行控制。
收集与选择
用于繁殖的亲螺可到稻田、池塘或沟渠收集,繁殖亲螺的选择标准是:螺色清淡、壳薄、体圆、个大、螺壳无破损、介壳口圆片盖完整等。
雌螺个体大而圆,头部左右两触角大小相同且向前方伸展;
雄螺个体小而长,头部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末端向右内方向弯曲,其弯曲部即为生殖器。
每年4、5、10月为螺蛳的生殖季节,一般每胎可产仔螺20~30个,多者可达40~60个,一年中可产150个以上,产后经2~3周,仔螺重达0.025g,即可开始摄食,一般经过一年的饲养即可繁殖后代。
采用螺蛳专养池通常每平方米可投放100~150个;若利用自然水域,以每平方米投放20~30个为宜。
饲养管理
螺蛳的饲料来源比较广,一般青菜、土豆、豆饼、米糠、鱼虾残体及其它动物内脏、下脚料等等均可投喂。在饲养过程中要留心观察水质,一旦发现水质有污染应立即排除,重新注入新水。螺蛳的介壳口圆片盖陷入壳内,说明系因饵料不足或饥饿所致,应及时增加投饵数量;如果发现螺蛳的介壳口圆片盖收缩及有肉质溢出等现象,则可视为螺蛳缺钙,应立即在其饵料中添加淡鱼粉、贝壳粉类的钙质补充饲料。
其它
在螺蛳养殖过程中,还应注意排除鸟、鼠等危害。人工养殖的螺蛳当年即可养成食用螺,螺蛳既是人类的上等保健食品,也是畜禽和鱼类的优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故发展前景相当广阔。螺蛳具有成活率高、疾病少、种苗来源广泛等优势,是较为切实可行的农家养殖项目之一。
烹饪方法
海鲜美味炒螺蛳
主料:
螺蛳:500g
调料:
色拉油:适量;食盐:1汤匙;鸡精:1汤匙;酱油:1汤匙;姜、蒜:适量;八角、花椒、桂皮:适量;料酒:1汤匙;豆瓣酱:1汤匙;甜面酱:1茶匙;小葱:适量;茶叶:适量;白糖:1茶匙 味达蕾70#
做法:
1、先看看原材料:葱姜蒜可以多放一些
2、淡盐水泡一天,中间可换几次水,然后要反复洗干净,控净水备用
3、将螺蛳先干炒,除尽螺蛳的水分,大概1分钟,便于下一步入味。只放平时炒菜量的油就可以了
4、锅中放油,爆香所有调料,加入郫县豆瓣酱;甜面酱;料酒;酱油;糖;鸡精;味达蕾70#补充清水一半,三分钟出锅
鲍鱼汁炒螺蛳
原 料:
剪好的螺蛳、葱姜蒜、干辣椒、花椒、大料、小茴香、鲍鱼汁、白酒、酱油、白糖、鸡精
操 作:
1、锅内放油煸香葱姜蒜放入干辣椒、花椒、大料、小茴香炒出香味 2、放入剪好的螺蛳,倒入鲍鱼汁烹入酒翻炒加少许酱油、白糖、鸡精调味加少许水大火盖盖大火收汁即可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通知我及时删除。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