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水果
[lú sǔn] 芦笋
2019-06-19 15:46  浏览:394
[lú sǔn]  
芦笋
 
(天门冬科植物石刁柏的嫩芽)
芦笋(拉丁学名:Asparagus officinalis L.)是天门冬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石刁柏的幼苗,可供蔬食。
未出土的呈白色称为白笋, 出土后呈绿色称为绿笋。即使生产地域不同,但不管是哪款芦笋品种,只要照到阳光就会变成绿芦笋,埋在土中或遮蔽阳光,就会让芦笋色泽偏白。
中文学名:石刁柏
拉丁学名:Asparagus officinalis L.
别    称:露笋、芦笋
二名法:Asparagus officinali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    纲:百合亚纲
目:天门冬目
科:天门冬科
亚    科:天门冬亚科
族:天门冬族
属:天门冬属
分布区域:中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
日本語:アスパラガス
英    文:Asparagus
基本简介
直立草本,高可达1米。根粗2-3毫米。茎平滑,上部在后期常俯垂,分枝较柔弱。叶状枝每3-6枚成簇,近扁的圆柱形,略有钝稜,纤细,常稍弧曲,长5-30毫米,粗0.3-0.5毫米;鳞片状叶基部有刺状短距或近无距。花每1-4朵腋生,绿黄色;花梗长8-12(-14)毫米,关节位于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长5-6毫米;花丝中部以下贴生于花被片上;雌花较小,花被长约3毫米。浆果直径7-8毫米,熟时红色,有2-3颗种子。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形态特征
1、根的类型
初生根:种子萌发时形成,纤细,寿命仅几个月。
贮藏根:(肉质根)由地下茎节上发生的条状根,直径4~6mm,寿命长,起着运输及贮藏养分的作用。
吸收根:贮藏根上发生的纤细根,每年更新。
2、根的发育与分布:
发育次序:初生根—肉质根—吸收根
分布:芦笋是深根性植物。大部分根群分布于1~2m内,最长可达3m,根的侧向分布半径90~120cm,最大可达1.5~1.9m,吸收能力强。
3、芦笋根系特征:芦笋茎分地下茎和地上茎,各有不同的功能。芦笋为须根系,由肉质贮藏根和须状吸收根组成。肉质贮藏根由地下根状茎节发生,多数分布在距地表30厘米的土层内,寿命长,只要不损伤生长点,每年可以不断向前延伸,一般可达2米左右,起固定植株和贮藏茎叶同化养分的作用。
肉质贮藏根上发生须状吸收根。须状吸收根寿命短,在高温、干旱、土壤返盐或酸碱不适及水分过多、空气不足等不良条件下,随时都会发生萎缩。芦笋根群发达,在土壤中横向伸展可达3米左右,纵深2米左右。但大部分根群分布在30厘米以内的耕作层里。
芦笋的嫩茎为产品器官,嫩茎产生的数量及质量取决于鳞芽的数量及发育的状况。而鳞芽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地下茎的发育状态,鳞芽发育生长,嫩茎形成,依赖于肉质根中积累的养分。但肉质根贮藏养分的多寡取决于上年地上部枝叶生长的时间及繁茂程度。由此可见,芦笋栽培的关键在于培育繁茂的植株,创造良好的土壤及营养条件,促进根群良好的生长,积累丰富的养料,保证鳞芽健壮生长。
芦笋的茎分为地下根状茎、鳞芽和地上茎三部分。地下根状茎是短缩的变态茎,多水平生长。当分枝密集后,新生分枝向上生长,使根盘上升。肉质贮藏根着生在根状茎上。根状茎有许多节,节上的芽被鳞片包着,故称鳞芽。根状茎的先端鳞芽多聚生,形成鳞芽群,鳞芽萌发形成鳞茎产品器官或地上植株。地上茎是肉质茎,其嫩茎就是产品。
芦笋的粗细,因植株的年龄、品种、性别、气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条件等而异。一般幼龄或老龄株的茎较成年的细,雄株较雌株细。高温、肥水不足、植株衰弱。不培土抽生的茎较细。地上茎的高度一般在1.5~2米之间,高的可达2米以上。雌株多比雄株高大,但发生茎数少,产量低。雄株矮些,但发生茎数多,产量高。
地下茎的发育及特点:地下茎发生于根与茎的连接处,在土中沿水平方向延伸。生长速度极为缓慢(年生长3~5cm),成为极其短缩的变态茎。节间极短,各节有鳞片状的变态叶和芽。地下茎先端的芽密集成群,称为鳞芽群。这些鳞芽会萌发成地上茎,是产量构成的基本因素。
地上茎的形成:由种子萌芽或鳞芽发育产生。鳞芽萌生地上茎,在幼嫩时采收即得到产品器官芦笋,任其自然生长即成为高大的地上部植株。主茎和分枝中均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芦笋的叶分真叶和拟叶两种。真叶是一种退化了的叶片,着生在地上茎的节上,呈三角形薄膜状的鳞片。拟叶是一种变态枝,簇生,针状。
花、果实、种子
芦笋雌雄异株,虫媒花,花小,钟形,萼片及花瓣各6枚。花每1-4朵腋生,绿黄色;花梗长8-12(-14)毫米,关节位于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长5-6毫米;花丝中部以下贴生于花被片上;雌花较小,花被长约3毫米。浆果直径7-8毫米,熟时红色,有2-3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不同性别
芦笋为雌雄异株,株性比≈1。雌雄株在性状上有较大差异:
雄株:植株矮,分枝多,开花早,发生茎多,幼茎单重小,但产量高;
雌株:植株高大,分枝稀,开花迟,发生茎很少,幼茎粗大,总产量略低。
生产上以培养雄株为多:1)产量较高;2)采收年限较长。
生长环境
温度
芦笋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又耐热,从亚寒带至亚热带均能栽培。但最适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温带栽培。在高寒地带,气温-33℃,冻土层厚度达1米时,仍可安全越冬,产量虽低,但质量较好。芦笋种子的发芽始温为5℃,适温为25~30℃,高于30℃,发芽率、发芽势明显下降。用种子繁殖可连续生长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区地上部枯萎,根状茎和肉质根进入休眠期越冬;冬季温暖地区,休眠期不明显。
休眠期极耐低温。春季地温回升到5℃以上时,鳞芽开始萌动;10℃以上嫩茎开始伸长;15~17℃最适于嫩芽形成;25℃以上嫩芽细弱,鳞片开散,组织老化;30℃嫩芽伸长最快;35~37℃植株生长受抑制,甚至枯萎进入夏眠。芦笋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是15~20℃。温度过高,光合强度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加强,光合生产率降低。 
芦笋每年萌生新茎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茎供食用,其生长依靠根中前一年贮藏的养分供应。嫩茎的生长与产量的形成,与前一年成茎数和枝叶的繁茂程度成正相关。随植株年龄增长,发生的嫩茎数和产量逐年增多。随着根状茎不断发枝,株丛发育趋向衰败,地上茎日益细小,嫩茎产量和质量也逐渐下降。一般定植后的4~10年为盛产期。 
土壤
芦笋适于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保肥保水、透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长良好。芦笋能耐轻度盐碱,但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植株发育受到明显影响,吸收根萎缩,茎叶细弱,逐渐枯死。芦笋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凡pH为5.5~7.8之间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6~6.7最为适宜。 
水分
芦笋蒸腾量小,根系发达,比较耐旱。但在采笋期过于干旱,必然导致嫩茎细弱,生长芽回缩,严重减产。芦笋极不耐涝,积水会导致根腐而死亡。故栽植地块应高燥,雨季注意排水。
繁殖技术
繁殖方法
芦笋的繁殖法有分株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
1、分株繁殖
是通过优良丰产的种株,掘出根株,分割地下茎后,栽于大田。其优点是,植株间的性状一致、整齐,但费力费 时,运输不便,定植后的长势弱,产量低,寿命短。一般只作良种繁育栽培。
2、种子繁殖
便于调运,繁殖系数大,长势强,产量高,寿命长。生产上多采用此法繁殖。种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之分。
3、直播栽培
有植株生长势强,株丛生长发育快,成园早,始产早,初年产量高的优点。但有出苗率低,用种量大,苗期管理困难,易滋生杂草,土地利用不经济,成本高,根株分布浅,植株容易倒伏,经济寿命不长的缺点。因此,除土地多,气候温暖,芦笋生育期长的地方采用外,通常不大应用。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地膜覆盖技术和除草剂的普及,解决了出苗率低和杂草滋生的问题,应用逐渐增多。
育苗移栽
是生产上最常用的方法,它便于苗期精心管理,出苗率高,用种量少,可以缩短大田的根株养育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1)育苗
芦笋按其苗龄长短分小苗及大苗两种。若按育苗场所和方法分,可分露地直播育苗,保护地播种育苗,保护地营养钵育苗等。
小苗苗龄为60~80天,苗高30~40厘米,茎数3~5个。一般于寒冷季节在保护地中播种,终霜后定植于大田,以利于延长年内的生长季节。这种小苗定植方便,省时、省工,且不会伤根,不易感染土壤病害。栽后的植株生长发育迅速,可大大缩短株丛养成期。一般在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于2~3月播种,5月定植,翌年即可开始采收。但在定植初年,田间枝叶覆盖度低,易受草害,且栽植浅,植株容易倒伏,因此,管理上要注意防除杂草,并进行多次培土。
大苗又称一年苗。一般苗龄长达5个月,在高寒区无霜期短,则需一年。其优点是便于苗期管理、茬口安排,可以深植,以后长出的地上茎粗大,而茎数较少,不易倒伏,栽植初年的枝叶覆盖度大,杂草少。但起苗和定植都很费力费工,且伤根重,易感土壤病害;根株生长发育慢,成园迟,初年产量和总产量均较低。不过在年生育期短的寒冷地区,可缩短大田株丛养成期,在干旱区定植成活率高。因此,寒冷地方及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仍用此法育苗。一般大苗所需的有效积温界限为2500~3000℃,在此范围内相应的株高为70~100厘米,肉质根12~30条,根株重20~60克。
露地育苗场地的选择:露地育苗常用于培育大苗,而大苗苗期长,苗株高,根多而长,故需有好的苗地,才能培育出健壮大苗。
选择苗圃地需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苗地应适于芦笋根系发育,利于苗株生长,同时容易起苗、分苗。一般以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地下水位低,排水好,保水力较强,呈微酸性,pH5.8~6.7的土壤为宜。不要选黏性土地育苗,否则株间肉质根相互黏合,起苗、分苗费工,并会导致严重伤根。
第二,要选择无立枯病和紫纹羽病等病菌的土壤。以免苗期携带这两种病害造成蔓延。因此,凡有这两种病的土地,如果园、桑园、胡萝卜、棉花、苎麻等地均不宜作育苗地,更不宜与芦笋连作。
第三,芦笋苗生长极慢,而株行距大,易滋生杂草。因此,要选择杂草少的土地,尤其不能有多年生杂草。
(2)整地
为使幼苗茁壮生长,根系发育好,每公顷施腐熟厩肥30000千克,翻耕入土。土壤酸度大的地方,还应撒施消石灰1130千克,以矫正土壤酸度。翻土要求浅耕,以免根系入土太深,不利于起苗。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整地时每公顷撒辛硫磷15千克,混在土中,然后筑成1.5米宽的高畦,并应挖好排水沟,以便于排灌。一般大苗苗圃与大田比值为1:10。
如果用营养钵育小苗,最好制备营养土。营养土要求肥沃、疏松,既保水又透气,土温容易升高,无病菌、害虫和杂草种子。一般用洁净园土5份、腐熟堆厩肥2~3份、河泥1份、草木灰1份、过磷酸钙2%~3%,充分混合均匀,用40%甲醛100倍液喷洒,然后堆积成堆,用塑料薄膜密封,让其充分熏杀、腐熟发酵,杀灭病虫和杂草种子。如土壤酸度大,还需加撒石灰矫正。堆制应在夏季进行,翌年播种前将这种培养土盛于直径6~8厘米的营养钵中。 
(3)播种
①播种期 芦笋播种育苗时期应根据种子发芽对温度条件的要求,苗株生长发育规律及各地生态条件、育苗栽培方法的不同而定。
首先,根据种子发芽对温度的要求。露地播种需在地温10℃以上开始。地温在30℃以上,有碍种子发芽和幼茎生长,不宜播种。一般北方生长季短,只行春播;南方除春播外,还可行秋播。
第二,根据苗株生长所需的积温标准决定播种日期。一般标准大苗的生长积温为2500~3000℃。这样在寒冷地带,因年生育期短,应争取春季早播,否则生育期不足,会因苗小,根株含糖量低,越冬期易遭冻害。生长季节长的地区应推迟播种,以免苗株过大。
第三,小苗应在定植前60~80天播种。在无霜害的前提下,小苗定植愈早,年内生育期愈长,根株发育愈健壮,积累贮藏养分愈多,翌年春季收获的产量也愈高,并连续影响以后年份的产量。因此,小苗的理想播种育苗期应在终霜前或安全定植期前60~80天,行保护地播种育苗。若因茬口关系需推迟播种育苗,也应尽量安排在前茬拉秧早的茬口,以争取早播早定植。否则,小苗栽植的优越性不仅不能充分发挥,且会因定植过迟,遇温暖多雨天气而造成病害重、缺株多;或遇高温干旱天气,定植成活率降低。
②播种量
育苗时的播种量应有利于苗株茎叶伸展和根系的发育,有利于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发生。此外,还应根据种子发芽率来决定。
一般露地直播育苗,大苗的行距为40~45厘米,穴距10厘米,每穴播种2粒,粒距3厘米。每公顷苗圃的播种量为3750克左右,可移栽本田7~10公顷。播种时,按行距挖3厘米深的播种沟,然后按株距播上种子,覆土1~3厘米,稍稍镇压。
移植育苗时,每平方米的播种量为30~40克,约有种子1500粒以上。播种前应浇足底水,播后覆土1~2厘米厚。当出苗后的第一次茎高10~15厘米,第二次茎未抽生时,进行分苗移植。其行株距与直播育苗相同。
大苗栽植,一般宜在冷床或温床中,行营养钵育苗。营养钵的口径为6厘米,每钵播种2粒,粒距3厘米,覆土1~2厘米厚。出苗后每钵只留回株苗。若直接播种于床土上,为便于起苗,减轻伤根,应扩大行距,通常行距为20厘米,粒距5厘米。床土最好用配制的培养土,以利根株发育和起苗。
③促进种子发芽和出苗的方法
由于芦笋种子种皮革质化,透水性较差,吸水慢,种子休眠的深浅不一,低温下发芽慢,出苗期长,为加速其发芽、出苗,可采用下列方法:
浸种:播种前将种子在20~25℃水温下,浸种2天(新种子在35℃水温下浸种2天)。每天早晚换水一次。
低温处理:将新种子浸湿后,置于0~5℃低温下处理60天,或将种子与湿润黄沙层积于露地过冬,以利于完成休眠期。
选种:选用1年的陈籽播种,但应保管在干燥密闭处。
浇水:从播种至出苗期间要注意水分供应,防止干旱。在干旱期播种,应浇透底水,待土壤含水量适宜时播种。播种以后应覆盖地膜,以防水分蒸发,并提高土温,促进种子发芽。
温度:无霜期长的地区,应适当晚播,待温度较高时播种。无霜期短、必须早播的地方,以及在实行小苗定植的情况下,可采用保护地育苗,或在保护地条件下播种,待出苗展叶后,移植到露地苗圃。在播种出苗期间,应将床温维持在20~25℃之间。
(4)苗期管理
①间苗 齐苗展叶1周左右,每穴有2株苗时,应拔除1株。缺株穴应以间拔下的苗补植,或以预先准备的小苗补植。
②分苗 移植行分苗移植育苗的,一般都在保护地条件下播种,种子播后注意保温、保湿,温度保持在20℃以上。发芽出苗后应注意通风换气,白天温度不能超过30℃,并经常浇水,以免土壤干燥。在展叶待分苗移植时,应控制水分,降温炼苗,以利于移植苗的发根和成活。一般白天保持15℃左右,夜间10℃左右。分苗移植应在田间湿度适宜情况下进行,分苗后立即浇水。移植成活前,遇强烈日光时,应以苇帘或黑色遮阳网遮荫1周左右。
③中耕除草 芦笋幼苗生长缓慢,而行距大,易滋生杂草,需经常中耕除草,或喷洒除草剂予以防治。一般每公顷苗地用除草剂利谷隆1500克,加水1500千克,于播种后3~5天喷洒畦面及畦沟,但2个月后仍需人工除草。
④肥水管理 在间苗后或分苗移植时,浇1次稀薄的人粪尿液肥,每公顷10500~15000千克。约20天后再追稀薄人粪尿液肥一次。此后到7~8月追施秋肥,每公顷施复合肥300千克左右。若此时苗株生长旺盛,可少施或不施。以免因肥料过多,茎叶生长过旺,发生倒伏,且通风透光不良,易诱发茎枯病和褐斑病。
除了种子播后及分苗移植的缓苗期要保证有充分的水分供应外,在生育期间遇干旱天气时,应经常浇水,以免受旱害,促进苗株生育。一般5~7天一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但在下霜前1个月开始应控制水分,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长,把营养转入地下根茎贮藏。在多雨季节,应注意开沟排水,勿使田间积水,否则不仅不利于根系发育,还易诱发病害。 
(5)保护地育苗中的管理
在塑料棚等地设施下,行营养钵育苗或直接播种于苗床的苗期管理,应以温度、水分管理为中心。从播种至出苗阶段,除供给充足水分,于床土表面或营养钵上覆地膜保湿外,应将棚膜四周密封保温,尽量保持较高的棚温,以加速出苗。出苗后即去地膜并进行通风换气,降低床温,以免幼茎徒长,致使倒伏。还要随着外界气温上升,加大通风换气量。晚间要盖上棚膜,并覆草苫,以免霜害和冻害。一般白天床温保持在25℃左右,最高温不得超过30℃,夜间最低温在12~13℃,日平均温度为20℃左右。由于经常通风换气,床土极易干燥,营养钵苗更易失水,故应经常浇水。一般3~5天一水。苗期追肥只需2次,第一次于第一支幼茎展叶后,结合浇水公顷施尿素105~150千克,其后20天左右再施一次,量同第一次。
间苗在第二支幼茎将发生时进行,每钵(穴)择优选留。间苗应撬松培养土,连根拔除,否则残留的根株仍会抽生茎叶。
当苗高25厘米以上,茎数有3~5支,准备定植大田前,应进行揭膜锻炼,使秧苗处在露底条件下,并控制供水,以使根株充实,适应大田环境,缩短缓苗期,早发新根。
夏季施肥
1. 幼苗期的施肥
(1)苗床育苗培养土的调制。培养土是培育芦笋壮苗的基础,培养土必须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理化状况。配培养土可用肥沃的壤土、腐熟的圈肥和畜禽粪、大粪干、草木灰等。其比例是:过筛后的肥土6份,腐熟的牛马粪、圈肥4份,混合均匀后每立方米中再拌入大粪干或干鸡粪15-20千克,过磷酸钙0.5-1千克,草木灰5-10千克或三复合肥1-1.5千克。拌匀后填于阳畦或拱棚畦内,厚度14厘米。
(2)营养钵育苗营养土的配制:一般由洁净园土5份、腐熟堆厩肥2-3份、河泥1份、草木灰1份、过磷酸钙2%-3%,充分混合均匀,并加水拌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程度。
2. 幼年期的施肥
(1)定植前的施肥。芦笋喜疏松、肥沃的土壤环境,定植前要将土壤深耕一遍,耕翻前每666.7平方米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耕后耙细、整平。在深、宽各40厘米的定植沟内,分层施入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千克,氮、磷、三元复合肥40千克(或碳酸氢铵25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氯化钾15千克),腐熟的饼肥25-50千克。
(2)定植后的施肥。定植1个月后,幼株均已缓苗成活并生出新枝,为促进其生长发育,必须给予足够的水分和养分,这时可追施速效化肥,每667平方米尿素8-1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10-20千克。植株进入秋发前,再开沟追施畜禽粪或其它有机肥3000-4000千克,磷、钾肥各10千克,以促进秋发,扩大植株同化面积,积累更多的同化物,为下年丰收奠定基础。
3. 成年期的施肥
成年期芦笋的施肥,每年可分3-4次进行。春季采收前可结合耕翻土地和培垄,在行间开沟每667平方米施入复合肥和尿素各20千克。也可施入腐熟、捣细的有机肥1000-1500千克。停采后贮藏根内营养消耗很多,还要形成地上部的茎叶,因此停采后的一个月左右,是一年中需肥量最多的时期,占全年施肥量的70%。此期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并拌入复合肥和尿素各20-30千克,机肥数量较少或质量不好,可拌入饼肥50-100千克,在行间开沟施入,然后撒土埋肥。待芦笋齐苗后浇水1次,促进芦笋对肥料的吸收。经1个多月的生长,到立秋前后,将有1次抽茎高峰,然后进入秋季旺盛长期。为保证秋发期的正常生长,促进植株制造和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立秋前后可在行间开沟施入有机肥1000-2000千克,复合肥20千克。如果有机肥数量不足,可适当增加化肥用量,但必须氮、磷、钾配合施用,绝不能只施氮肥不施磷、钾,或施用氮肥太多。秋末冬初,芦笋停止生长后每667平方米追施有机肥1000-2000千克,复合肥15-20千克,使芦笋安全越冬和促进翌年早发。开沟追肥不要离芦笋太近,也不要太远,一般可离开笋丛20-40厘米,以不伤根为宜。在采收期内,分期追施少量化肥,对增加采笋量有显著作用,尤其在停采前10-15天,每667平方米追复合肥和尿素各10-15千克,可在停采后立即被芦笋吸收。芦笋的施肥,各地群众也摸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常见问题
【白笋变色】白芦笋作为罐头加工原料,是在收获前经培土软化长成的。一般培土采收的芦笋要求笋为白色或乳黄色,若为绿色或笋尖为绿红色,则为变色。
变色的原因,一是土壤过黏或过沙,前者易龟裂,后者的孔隙大,造成缝隙透光而使芦笋见光变色;二是土壤温度高、干燥,培土易干裂或培土过松,土壤孔隙太大透光所致。为防止芦笋变色,栽培中应注意选用沙壤土,精耕细作,使土壤颗粒粗细均匀,水分适中,培土松紧一致。若地温过高,应适当浇水,增加土壤湿度,减少龟裂。如有条件,可覆黑膜代替培土进行软化栽培,效果更好。
【畸形笋】采收时芦笋嫩茎弯曲,粗细不均,横断面不圆或呈扁圆形等均为畸形。发生原因主要是施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或一次施肥过多,烧坏了嫩茎生长点,或抑制生长点的正常发育所致;其次是土壤黏度大,土块多,培土松紧不一,妨碍了嫩茎的正常生长;再次是嫩茎抽生时,遭受虫害等。防治措施:精细耕地,使土壤疏松,无石块、土块,此外培土时要松紧一致,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空心笋】嫩茎中间组织呈空心状的为空心笋。多因营养比例失调,缺少磷、钾肥,采笋期过多追施氮肥,植株徒长造成。防治方法:采笋期要注意合理施肥,特别要注意追施磷、钾肥,不要单施氮肥,以确保地上部分生长粗壮。
【嫩茎开裂】采笋期,嫩茎纵向裂成褐色深口,并引起腐烂。原因是土壤缺磷、钾肥,植株徒长;其次是久旱遇大水,使嫩茎膨大过快而导致开裂。防治措施:应注意增施磷、钾肥,浇水应均匀,忌忽干忽湿。
【异味】芦笋味淡,苦味过重或有其他异味,会影响商品价值。产生的原因是受农药污染和浇灌城市废水,或被有毒废气和工业垃圾等污染所致。为此,在培土时不要施用无机肥料;培土前后或采笋期,应严禁使用农药、垃圾肥和浇灌工业废水。 
病虫防治
茎枯病
1.症状: 发病期,在距地面30厘米处的主茎上,出现浸润性褐色小斑,而后变成淡青至灰褐色,同时扩大成棱形,也可多数病斑相连成条状。病斑边缘红褐色,中问稍凹陷呈灰褐色,上面密生针尖状黑色小点。如空气干旱病斑边缘清晰,不再扩大成为慢性型病斑。若于气阴雨多湿,病斑可迅速扩大蔓延,致使上部的枝茎枯死。
在小枝梗和拟叶上发病,则先呈褪色小斑点,而后边缘变成紫红色中间灰白色并着生小黑点。由于迅速扩大包围小枝易折断或倒伏,茎内部灰白色、粗糙,以致枯死。
2.发病条件: 该病由真菌致病。在多雨有风的条件下传染迅速,雨水溅沾也可传染。空气传染是大面积发病的主要原因.田间蔓延的方向和发病迅速常受风的影响。此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氮肥过多等,均易加重该病发作。
3.防治方法
①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段栽培。
②清洁田园,割除病茎,浇毁或深埋。
③田间覆盖地膜,控制氮肥,防止生长过旺。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1:1:240波尔多液;50%代森铵的10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 
褐斑病
1.症状: 在枝茎和拟叶上发病为大量赤褐色小型病斑;随着病斑的逐渐扩大在中央部位先变成淡褐色,再转为灰色,后期生霉层,并生有紫褐色轮纹,病斑外缘有黄色轮晕。多数椭圆形病斑扩大相连成不规则病斑。病斑绕茎合围,则上方枝茎干枯。天气潮湿时,可生出白霉,以致拟叶早期脱落,植株长势急速衰降。
2.发病条件: 该病由真菌引起,靠空气传播,在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同茎枯病。
菌核病
1.症状: 幼茎多在靠近地面处发病,先褪色而后变褐,继而生出黑色鼠粪菌核。
2.发病条件: 该病由真菌引起。
3.防治方法: 同茎枯病。
根腐病
1.症状: 发病后茎基部的皮层腐烂,吸收根也受到破坏而导致主茎变黄,植株衰变。
2.发病条件: 该病由真菌引起,是由多种病原菌致病的病害。主要由土壤传染。
3.防治方法: 幼苗定植时用苯菌灵或苯菌丹按有效成分的400~500倍液,浸根15分钟防治。
立枯病
1.症状: 苗期从地面稍上处形成发红而略带紫色的病斑,以致全株枯死。采笋时伤口亦可侵染,严重时全株死亡。
2.防治方法: 同根腐病。
锈病
1.症状: 危害茎部及拟叶。夏季为橙色锈斑,表皮破裂后散出橙色粉末。秋季为暗褐色病斑。拟叶会因此而早期脱落,严重时整株变色枯死。
2.发病条件: 该病由真菌引起。空气潮湿、通风不良易发生该病。
3.防治方法:
①采用抗病品种,如玛丽华盛顿等。
②清洁田园,做好通风、排水工作。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的800倍液;50%灭菌丹800倍液喷布。
虫害
主要有蛴螬、蝼蛄、种蝇、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可在田间撒25%敌百虫粉加5倍细土做成的毒土;或用90%敌百虫的30倍液拌在麦款上,撤在田间做毒饵;施肥时喷80%敌敌畏乳剂的800倍液等方法防治。
分布范围
中国,秘鲁,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
目前中国是芦笋的最大生产国2010年产量6,960,357吨,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第二秘鲁335209吨,第三德国92404吨)。
中国芦笋相对集中的产地分布在江苏徐州、山东菏泽等地。另外,崇明岛也有分布。北方旱田里生长的芦笋品质要优于南方水田里生长的芦笋。旱田里水分少,芦笋生长周期慢,茎体所含水量小,口感佳。水田里生长的芦笋吸收水分多,生长快。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芦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A以及叶酸、硒、铁、锰、锌等微量元素。芦笋具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
芦笋含硒量高于一般蔬菜,与含硒丰富的蘑菇接近, 甚至可与海鱼、海虾等的含硒量媲美。总之,从白笋、绿笋中氨基酸和锌、铜、铁、锰、硒元素的分析结果看出, 除白笋含天冬氨酸高于绿笋外,,其他无论氨基酸还是上述微量元素含量,绿笋均高于白笋。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通知我及时删除。
天然食材与勺尖的触碰造就了美食!
勺尖网官方正品,售后服务有保障!
广告
相关信息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0评

梁山县味达蕾食品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号:913708323127883432

鲁ICP备2020034840号-1

鲁公网安备 370832023709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