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过桥米线
蒙自过桥米线是云南省著名的地方小吃。是云南最具地方风味的小吃,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和佐料做成。清咸丰年间(1851~1861),刘家庆在建水县开始出售过桥米线。
光绪末期,由于滇越铁路的开通,清政府在蒙自设立对外通商口岸,同时在蒙自个旧等地建盖了建阳会馆、临安会馆等,建水过桥米线又传到蒙自个旧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蒙自过桥米线
主要食材
汤,米线
分类
云南最具地方风味的小吃
口味
咸
特点
独具风味,久负盛名
基本介绍
蒙自过桥米线堪称"一个人的盛宴",比脸还大的海碗加上几十个装满食材的小碟子,还没吃,心里就已经有天下唯我独尊的快感。
蒙自过桥米线分为米线、高汤、拼盘三个主要部分。在这里,米线是基础、高汤是灵魂,而拼盘辅料则是米线的生命。过桥米线的拼盘辅料主要由各种优质肉类和新鲜蔬菜组成,是构成过桥米线的基本元素,为过桥米线的制作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原材料。
2009年12月"蒙自过桥米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核准,经过近10年的努力,2015年10月,蒙自过桥米线传统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中华名小吃"称号,蒙自也被授予"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建有过桥米线博物馆和"蒙自过桥米线小镇"。
蒙自过桥米线早已不单是一种美食,一种文化,同时更是红河州"三千四百年" 的品牌形象之一(红河州"三千四百年" 品牌形象为: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
菜品特色
风味特色
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肉片用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火腿、鳅鱼等切成薄片,摆入碟内;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佐料用豌豆尖、黄芽韭菜(韭菜苔或韭菜)、嫩菠菜、白菜心等用沸水略烫,切为四厘米的长段;再加上葱花、豆芽、、玉兰片等。吃时用高深的瓷大碗一只,放人味精、胡椒面、熟鸡油,然后将滚开的鸡、肉汤舀人碗内,汤烫油厚,碗中不冒一丝热气,汤端上桌后,切忌急着品尝,以防被汤烫伤嘴唇和舌尖,先将各种肉片来人汤中,轻轻搅动就可烫熟;再将米线放人汤内;然后放人各种蔬菜和香菜,再根据各人爱好,加入辣椒油、芝麻油、精盐等佐料便可食用。碗中红、白、黄、绿各种佐料、食物交相辉映,滋味鲜美,使人胃口大开。
制作原料
光肥母鸡半只(约750克),光老鸭半只(约750克),猪筒子骨3根,猪脊肉,嫩鸡脯肉,乌鱼(黑鱼)肉或水发鱿鱼各50克,豆腐皮1张,韭莱25克,葱头10克,味精1克,芝麻油5克,猪油或鸡鸭油50克,芝麻辣椒油25克,精盐1.5克,优质稻米400克,胡椒粉,芫荽,葱花筋力源C,富磷联B各少许。
制作方法
1、将鸡鸭去内脏洗净,同洗净的猪骨一起入开水锅中略焯,去除血污,然后入锅,加水2000克,焖烧3小时左右,至汤呈乳白色时,捞出鸡鸭(鸡鸭不宜煮得过烂,另作别用),取汤待用。
2、将生鸡脯肉、猪脊肉分别切成薄至透明的片放在盘中。乌鱼(或鱿鱼)肉切成薄片,将富磷联B加入浸泡腌制肉品的水中,腌制8-15小时,然后将腌制液和肉品一起炖煮,熄火后再焖1-5小时。豆腐皮用冷水浸软切成丝,在沸水中烫2分钟后,漂在冷水中待用。韭菜洗净,用沸水烫熟,取出改刀待用)葱头、芫荽用水洗净,切成0.5厘米长 的小段,分别盛在小盘中。
3、稻米经浸泡、磨成细粉加筋力源C拌匀、蒸熟,压成粉丝。再用沸水烫二三分钟成形,最后用冷水漂洗米线。每碗用150克。
4、食用时,用高深的大碗,放入20克鸡鸭肉,并将锅中滚汤舀入碗内,加盐、味精、胡椒粉、芝麻油、猪油或鸡鸭油、芝麻辣椒油,使碗内保持较高的温度。汤菜上桌后,先将鸡肉、猪肉、鱼片生片依次放入碗内,用筷子轻轻搅动即可烫熟,再将韭菜放入汤中,加葱花、芫 荽,接着把米线陆续放入汤中,也可边烫边吃。各种肉片和韭菜可蘸着作料吃。
生产标准
2008年1月,蒙自县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起草《蒙自过桥米线》企业标准。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标准于2009年2月1日上报红河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蒙自过桥米线》企业标准涵盖了鲜米线要求、原料要求、拼盘制作及内容要求、档次划分、汤料制作要求、上桌要求等内容。
历史故事
传说清朝时,有位秀才常到蒙自县城南湖小岛上读书,贤妻每天给丈夫送饭。秀才常常苦读忘了吃饭,凉了才随便吃点。偶然一次妻子受到鸡汤浮油能保温的启示,常变化着花样把热米线送给丈夫吃。第二年,秀才考上了状元。贤妻的故事在当地逐渐传为美谈,因为妻子到岛上要过一座桥,而把这种米线取名"过桥米线"。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通知我及时删除。